|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厕所? |
加入时间:2024-03-02 来源:百度网
|
|
|
|
|
很多人对公共厕所的印象是黑、臭、湿、滑。过去十年,清华大学学者武洲带着团队,走南闯北,改造了全国上千所公共厕所,他们也被戏称为「清华厕所天团」。
改造的这些年里,武洲发现,尽管我们每天都要上厕所,但它依旧是一个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的事情。
比如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厕所就是个一冲了之的污秽之地。但很长一段时间里,粪便曾养活中国数亿人口,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厕所里还有很多已经被我们遗忘的文化,民间传说中的厕神紫姑,有卜桑蚕之事、预知祸福的寓意。
改造的这些年里,武洲发现,厕所问题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了城乡、阶层以及对不同人群的关怀等社会问题。比如一些农村地区喝水都成问题,还没有完整的下水道,怎么像城市一样全改成水冲厕所?而根据数据统计,我国人造肛门患者大概有300万到400万,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却常常出不了门,因为出来就需要换粪袋,很少有专门给他们换洗粪袋的池子。
前不久,我们在清华大学见到武洲,他刚做完山西农村地区的厕所改造项目。这几年,为了让高寒缺水地区的人们用上安全卫生的厕所,他和团队研发了「免水冲生态厕所系统」,既是一个坐便器也是一个蹲便器,最大程度地服务不同需求和使用习惯的人群,还能实现排泄物的资源化。
聊完的第二天,他就要动身去成都,继续因为疫情中断的儿童厕所科普课程项目,这是他多年来的心愿。疫情期间,他做过中小学厕所调研,发现越来越多孩子不愿意在学校上厕所,背后既有被压缩的「课间十分钟」,还有被很多人忽略了的厕所设计问题,比如大部分空间逼仄昏暗,容易有霸凌发生;很多孩子从小就没用过蹲坑,不知道怎么蹲。
在中国,厕所研究是一个真正从零开始的领域。最早入「坑」的时候,武洲形容自己「两眼一抹黑」,资料库里连本像样的厕所文献都没有,他只能跑到国外一间间地观察,总结经验,回到国内后,他和团队改造过城市里头最难修的胡同厕所,因为「没有一间是一样的」;为了让居民出门能用上一张有尊严的擦屁股纸,他们还研发过一种免费取纸设备,将商业化的手段引入到资源紧缺的公共厕所行业。
也有人劝他,这是个没有尽头、也可能没有结果的事情。但武洲觉得研究不怕偏,「选择这个领域的时候,我就知道,人的一辈子能活多久,我们又是从头开始,能搭建起厕所研究的第一块小石头,我就知足了。」
以下,是武洲的讲述。
|
责任编辑:李婷 |
|
|
|
|
|
|
大国厕梦 |
 |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先生,常说一句感叹的话:“我们忽略厕所太久了。”人类诞生之后再没有离开过厕所,生命健康和生活尊严都与厕所密不可分。但人类长期为吃饭 <更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