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      页 通知公告 视频之窗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世界厕所日 多  棱  镜 会员链汇  
智      库 如厕有规 它山之石 专栏专题 厕所文化 厕所与国策 图  书  馆 创新发展  
厕所建设 展会信息 网上展馆 会员之窗 会员专区 新   奇   特 微  视  界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如厕有规 > 文明如厕
工人日报:破解女性如厕难题,小细节见大文明
加入时间:2025-03-31  来源:北京日报  

 
  一场电影结束,数十名观众鱼贯而出,不少人直奔同一目的地——卫生间。很快,女厕门口就排起了长龙,每过一两分钟,队伍才缓缓向前移动一下。这是记者近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商场电影院公共厕所外看到的一幕。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旁边的男厕“随来随进”。(见3月22日《法治日报》)
  
  公共场所女性“如厕难”,早已不是新鲜话题。究其原因,生理差异决定了女性如厕时间更长,当面临孕期、生理期等特殊情况,女性对厕所的使用需求又会进一步提升。而当下,很多公共场所的公厕是按照男女1:1的比例设置厕位,也就导致“男厕冷清清,女厕排长队”的景象时常上演,这给女性出行带来很大不便,也拉低了公共场所的服务水准。
  
  其实,住建部2016年发布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就曾规定,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的比例为3:2,人流量较大地区为2:1。一些地区也陆续出台地方标准,比如上海市2017年9月发布的《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规定,时段性客流特征明显、负荷大的公厕,男女厕位比例宜为1:2.5,或宜设无性别厕间。但现实中,部分公共场所尚未落实相关规定,或因成本和空间规划等因素的限制而在执行中打折扣。
  
  破解公共场所女性“如厕难”,还需从多个层面出实招。一方面,应增强相关标准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各地要督促既有公共场所优化男女厕位比例,推动新建公共场所在规划时将相关问题纳入考虑。另一方面,若暂时不具备改造条件,不妨将使用率较低的男厕改造成无性别公厕或女厕。在这方面,目前已有一些城市作出了尝试,比如,深圳在部分公园男女厕位实现1:2的基础上,又在男女厕所之间增设了两道带锁的推拉潮汐门,当锁住男厕一侧的潮汐门时,厕间就会调整为女士专用。此类创新做法,无疑值得更多城市“抄作业”。
  
  破解女性“如厕难”也是一道民生考题,这道题答得如何,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各地各部门应当动脑筋、想办法,让更多女性远离“如厕难”的尴尬。未来,我们也乐见更多民生需求得到重视和满足,让城市更有人情味儿。
  责任编辑:李婷
 
 
 
“世界厕所日”十周年,旅发环保迈出新步
世界厕所日:“厕所革命”成效大宿迁公厕
世界厕所日这份“如厕指南”,快收好!
 
 
大国厕梦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先生,常说一句感叹的话:“我们忽略厕所太久了。”人类诞生之后再没有离开过厕所,生命健康和生活尊严都与厕所密不可分。但人类长期为吃饭 <更多>
便所
城市独立式公共厕所
帝国与便所
《厕所革命》一书为城市管理献策
备案号:吉ICP备05008513号-20 官方网站:www.cesuogeming.net 
主办单位: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公厕建设管理专委会 联系电话:0512-36906588
技术支持: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电话:0431-8163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