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厕所改革”再升级!人居环境整治新方案来了 |
加入时间:2025-04-07 来源:百度网
|
|
|
|
|
过去几年,农村的“厕所革命”让不少农民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厕所,但问题依然存在:冬天水管冻住用不了、粪污没地方处理、改完的厕所成了摆设……到了2025年,农村环境整治将完成五年行动目标,进入“2.0时代”。这一次,国家不再只是“改个厕所”,而是把厕所、污水、垃圾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就像给农村做一场“全屋装修”,既要改得彻底,还要管得长远。
早期的“厕所革命”像“单打独斗”,只管把旱厕改成冲水厕所,但冲完的污水往哪去?北方冬天水管结冰怎么办?这些问题让很多农民觉得“改了个寂寞”。
升级版的方案开始“连片治理”。比如吉林图们市,一边改厕所,一边铺了21.6万米污水管,建了23个村级污水处理站,把九成村庄连成一张“治污网”。农民家冲厕所的污水直接进管网,固体垃圾和粪污也能一起处理,再也不用自己掏粪了。
因地制宜的技术选择也让农民更省心:
山区用“活性污泥法”,靠微生物吃掉污水里的脏东西;
平原推广“三格化粪池”,像三个串联的发酵罐,层层过滤粪污;
北京房山等缺水地区试点“循环水冲厕所”,冲一次水能循环用5次,比传统厕所省水90%。
这些技术不再“一刀切”,而是像量体裁衣,既省钱又实用。
农村厕所也玩起了高科技。过去常见的三格化粪池虽然普及,但很多人不会维护,时间一长就变成了“摆设”。现在的新技术让厕所变得更“聪明”:
无管网生态厕所:没有下水道也能用!像房山区的循环水冲厕所,自带净化系统,粪污在厕所里就能变成无害的清水,特别适合偏远村庄。
物联网监控:化粪池里装传感器,手机app就能看还剩多少容量、水质达不达标。快满了会自动提醒人来清理,再也不用担心污水溢出来。
粪污变宝贝:湖北荆门要求处理后的粪污必须拉去肥田,既环保又省了化肥钱;贵州黔西优化化粪池设计,把三个格子的容积调成“2:1:3”,发酵效率更高。这些技术不仅让厕所更好用,还让粪污成了资源,和国家的“碳中和”目标接上了轨。
以前很多地方“改了厕所没人管”,村民抱怨“坏了找不到人修”。现在的新办法是:
钱从哪里来:吉林图们让政府、村集体、村民三家分摊费用。比如政府买服务请专业公司维护,村民一年出20元,就当交个“厕所物业费”。
责任到人头:湖北荆门搞“户厕所长制”,每户厕所贴个责任人牌子,有问题直接找他;验收改厕工程时,必须让村民打分,不满意就得返工。
红黑榜激励:新疆一些村每月搞卫生评比,做得好的上“红榜”发奖品,差的进“黑榜”公示,村民为了面子也得把厕所收拾干净。
这些招数解决了“有人建没人管”的老大难问题,让设施真正“用得住”。
环境整治要想长久,关键得让农民觉得“这事和我有关”。现在各地开始“花式动员”:
眼见为实:贵州黔西组织村民开“改厕现场会”,当场演示怎么用新厕所,手把手教维护技巧,打消“怕麻烦”的顾虑。
算经济账:吉林图们把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结合,村民发现“厕所干净了,游客愿意来住民宿”,环境好真能赚钱!
给面子更要给里子:有的村把“卫生标兵”照片挂上村口光荣榜,还有的把环保写进村规民约,谁家厕所脏了,全村都知道。
这些方法让农民从“站着看”变成“主动干”,甚至开始互相监督。
虽然成效明显,但新问题也浮出水面:有的地方改厕标准太高,农民负担加重;东北高寒地区化粪池冬天照样冻住;个别村庄为了赶进度搞“一刀切”……
下一步需要更精细化的方案:
北方寒冷地区:推广带保温层的防冻化粪池,或者用太阳能加热防结冰。
缺钱的村庄:把粪污处理和发展生态农业结合,比如用处理后的有机肥种绿色蔬菜,赚的钱反哺环境治理。
技术“云监管”:用卫星拍对比图,哪里整治不到位一目了然;建个全国农村厕所数据库,哪里缺设备、哪里要维修,手机一查就知道。
从“改一个坑”到“治一片污”,从政府大包大揽到村民主动参与,农村环境整治2.0不仅是厕所升级,更是一场乡村治理方式的革命。当污水有了去处、粪污变成资源、村民养成卫生习惯,“脏乱差”的旧农村正在变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乐”的新家园。这场“环境革命”或许没有高楼大厦的震撼,但它让亿万农民的生活,真正有了扎扎实实的幸福感。
|
责任编辑:李婷 |
|
|
|
|
|
|
大国厕梦 |
 |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先生,常说一句感叹的话:“我们忽略厕所太久了。”人类诞生之后再没有离开过厕所,生命健康和生活尊严都与厕所密不可分。但人类长期为吃饭 <更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