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昭通市大关县:“千万工程”点亮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加入时间:2025-09-18
|
|
|
|
|
九月的云南昭通市大关县,秋阳暖煦。沿着213国道驶入靖安镇大耆老村,公路两旁,带有徽派建筑元素的楼房错落有致。石头或砖块铺就的入户路,别具乡村韵味;整洁的院坝周围,花卉、蔬菜与水果蓬勃生长。公交车穿梭往来,广场亭廊下,老人们闲唠家常,孩童们骑着自行车追逐嬉戏,清脆的笑声漫过村落。
“大耆老村几乎满足了我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所有想象。村子里有整洁宽大的路面、错落有致的房屋。河畔的风、庭院里的花,还有广场上的欢笑声和开往集镇的公交车,让人来了就不想走。”驻村第一书记钟熔望着眼前的景象,感慨地说。
谁能想到,十几年前的大耆老村,还是另一番模样。“以前啊,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出门一身灰、雨天走路两脚泥,环境差得很。”64岁的村民陈世忠回忆起过去,连连摇头。
2015年,大耆老村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启动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将村民沿213国道两旁安置,紧扣“脱贫+宜居”双目标推进建设:一方面统筹实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从源头上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新居不仅实现厨卫入户,还同步建设污水管网与处理厂,彻底解决污水排放难题。
2017年,1008户村民率先告别透风漏雨的土坯房,搬入风貌统一、配套齐全的新居;未搬迁的279户村民从2017年起,通过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新建住房,同样严格遵循“沿线选址、统一外观、厨卫入户、污水入网”等标准,与搬迁户共享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升级红利。至此,大耆老村不仅彻底终结了“污水靠蒸发”的原始生活状态,更实现全村住房从“破旧危”到“安全美”的整体跨越,家家户户的居住环境迎来质的提升。
“变化不只是住房。”大耆老村党总支书记蔡发吉补充道,“现在家家户户前有院坝、后有楼房,污水进管网、垃圾有人清,整个村子的人居环境跟以前比,简直是天翻地覆。”
走进村民陈世忠家,变化更显具体:两层小楼里,厨卫功能一应俱全。一楼厨房亮堂整洁,电磁炉、橱柜摆放有序;二楼卫生间配套完善,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出门找旱厕”;客厅里的液晶电视立在木柜上,瓷砖地面一尘不染。走到阳台驻足远眺,田野的秋景尽收眼底,清新的微风裹挟着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身心舒畅。
为彻底告别“垃圾靠风刮”的状况,村里从“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硬件上,修建7个垃圾池、配置44个垃圾箱,实现垃圾收集全覆盖,还设置65个公益性岗位,确保公共区域清扫干净、垃圾日产日清;软件上,通过村规民约明确“房前屋后卫生自管”,常态化开展居家理务培训,手把手教村民整理庭院、垃圾分类。如今,“公共区域有人扫、自家院落自己管”的意识深植人心。
房屋焕新颜、环境展新貌,大耆老村更以产业为笔,在广袤田地上绘就增收致富图景。依托村内丰富肥沃的土地,村子锚定“高原特色农业”,围绕“稳就业、促增收”构建起多元协同的产业矩阵:1000多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各类药材长势旺盛;1400多亩辣椒基地中,翠绿枝叶间缀满果实;250多亩土地上搭建的500多个蔬菜大棚,常年供应新鲜果蔬;另有300多亩烤烟田随风起伏。各类产业各展所长、相互补充,为村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筑牢根基,也让曾经“守着土地愁增收”的乡村,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兴村的致富路。
当下正是1400多亩辣椒的采收旺季,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村民胡大珍正和同伴一起除草,她直起身擦了擦额角的汗,笑着说:“从今年3月开始,我就跟着合作社栽辣椒,栽完管护除草,现在采收季又来帮忙。大半年下来,光务工就挣了七八千块钱,在家门口干活能顾着老人孩子,比出门打工舒心多啦!”语气里满是满足。
在村里的辣椒收购点,本村村民、合作社带头人蔡发品一边指挥装车一边记录。“合作社自己种了500多亩辣椒,还带动100多户农户种了300多亩,今年预估总产值能有200多万元,光给村民发工资就要80多万元。”他指着装满辣椒的货车说,这些辣椒由公司以1.2元/斤的价格保底收购,统一销售,不用愁销路。
为给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村里还培育了2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整合技术、种苗、销售资源,以“保底收购”打消农户顾虑;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将分散的土地整合为连片的产业基地。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从2023年起,全村特色产业每年能带动就近就业约3万人次,年发放务工工资超300万元,让曾经“守着土地没盼头”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致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民生保障也同步升级。走进村卫生室,3名村民正在输液,村医刘正辉正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医疗专业知识。“我容易感冒,还好村里有了卫生室,不用跑到镇上去了。”正在输液的村民耿建能说。刘正辉介绍,她2008年就在村卫生室工作,目前有3名村医,可提供临床诊疗、健康保健、公共卫生、防疫接种等服务。她说:“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转上级医院,全力护好村民健康。”
这不仅解决了看病难题,还让孩子上学的奔波成了历史。村里建有1所公办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和1所小学,幼儿园配备专用校车接送学生,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学生可申请住校。如今,每天清晨,校车的喇叭声和校园里的读书声,成了村里最动听的旋律。
此外,村里还把“一老一小”关爱做实做细。大耆老村老年人较多,村里定期组织志愿者上门,为老人理发、测血压,陪老人聊天解闷,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照料。大耆老村监委会主任耿立山说:“对‘一老一小’我们实行分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跟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困难,帮忙解决并疏导情感。”
为筑牢乡村和谐根基,大耆老村积极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实行网格化管理,按居住区域将5至15户划分为一个网格,网格员每周定期入户走访,挨家了解村民诉求、排查矛盾纠纷与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当场解决,确保矛盾不出村。”大耆老村监委会主任耿立山说。
傍晚时分,村口的大型广场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在健身器材区活动筋骨;随着广场舞音乐响起,一群村民自发组队起舞,舞姿虽不专业,却充满活力,整个村子都被欢乐的氛围包裹。
广场旁的村史馆里,一辆老旧的木质马车静静陈列,车身的划痕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旁边的展板上,旧村貌的泥泞土路、破旧土坯房,与新村景的整洁道路、徽派新居形成鲜明对比——每一张照片,都是大耆老村十年变迁的生动见证。
“‘千万工程’不是简单地盖房子、修道路,而是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蔡发吉说,“下一步村里计划发展乡村旅游,把大耆老村规划建设成康养旅游村,让更多人来这里看看,也让村民的幸福指数再上一个台阶。”
夕阳西下,余晖将白墙灰瓦的徽派民居染上暖金,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乡村画卷。大耆老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千万工程”绘就的幸福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
责任编辑:李婷 |
|
|
|
|
|
|
大国厕梦 |
 |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先生,常说一句感叹的话:“我们忽略厕所太久了。”人类诞生之后再没有离开过厕所,生命健康和生活尊严都与厕所密不可分。但人类长期为吃饭 <更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