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厕改店“夭折”?城市更新容不得“先上车后补票”** |
| 加入时间:2025-10-22 来源:红网 作者:郭韵儿 |
|
|
| |
|
公厕改咖啡店“夭折”?城市更新容不得“先上车后补票”
一座运营30年的县城公厕,摇身一变成为连锁咖啡店,尚未营业却因违规查封——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这场“大胆改造”,最终以店主亏损、舆论争议收场,暴露的不仅是一次商业投机的失败,更是城市空间更新中“重创意轻规则”“重效率轻民意”的典型误区。(10月22日九派新闻)
从事件本身看,违规是其“翻车”的直接导火索。公厕作为公共设施,产权归属复杂,且涉及民生功能,改造需跨越规划、卫生、市监等多部门审批,这既是程序要求,更是对公众公共利益的保护。但此次改造却“先上车后补票”,在手续不完善、产权未厘清的情况下仓促动工,既违背了行政监管的底线,也让店主的前期投入沦为“赌徒式冒险”。房东或许隐瞒了产权信息,但若店主能先厘清合规边界,而非急于开工,这场损失本可避免。程序正义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城市改造的“安全绳”,少了这根绳,再亮眼的创意也会坠入违规的深渊。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改造者忽视了“人心”这张隐性通行证。公厕在县城30年的运营史,早已让其“公共便民设施”的属性与居民记忆深度绑定。当它被直接改造为饮品店,公众的抵触不仅源于“卫生联想”的心理膈应,更源于对“公共资源被私占”的担忧——原本服务民生的空间突然转向商业用途,且未经过任何民意征集与公示,自然引发公众对其“侵占公共利益”的质疑。反观成都、晋江的成功案例,并非仅靠技术阻断卫生隐患,更在于改造前充分公示方案、邀请居民参与讨论,用透明沟通消解心理芥蒂。
城市空间的价值,从来不止于物理功能的转换,更在于能否获得居民的情感认同。跳过这一步,再合理的改造也会沦为“自说自话”。
这场闹剧给城市更新敲响了警钟:无论是老旧设施活化,还是空间功能转型,都不能只靠“噱头”破局。一方面,必须坚守“合法性优先”原则,先厘清产权归属、完成多部门审批,让改造走在制度框架内;另一方面,要学会“问计于民”,将民意纳入改造决策的全过程,通过开放日、改造日志公示等方式,重建公众对城市空间转换的信任。若真看重公厕的区位价值,彻底拆除后新建咖啡店,或许是更务实的选择——既规避了历史负面联想,也守住了程序与民意的双重底线。
城市空间更新的本质,是让空间更好地服务于人,而非用创意挑战规则、用商业凌驾民生。甘肃公厕改咖啡店的“夭折”,应成为一面镜子:唯有兼顾程序正义与公众感受,才能让每一次改造都成为连接城市记忆与未来的桥梁,而非引发争议的“闹剧”。
作者:郭韵儿(重庆大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54/66/15371159.html
|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
|
|
|
| 大国厕梦 |
 |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先生,常说一句感叹的话:“我们忽略厕所太久了。”人类诞生之后再没有离开过厕所,生命健康和生活尊严都与厕所密不可分。但人类长期为吃饭 <更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