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省开展“文明公厕培育行动”一方洁净增添一分民生温度 |
| 加入时间:2025-11-15 来源:天眼新闻
|
|
|
| |
|
白墙灰瓦、檐角微翘的仿古建筑,“乍一看还以为是一间茶室。”这是游客对贵阳市黔灵山公园入口处公厕的“错觉”。推开木门,室内灯光温暖,地面瓷砖锃亮。
“这里不仅有恒温热水、自动感应的洗手液,还配备了手机充电接口和无线网络,比家里的卫生间还方便。”到黔灵山公园锻炼的居民张明远感叹。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虽只有方寸之地,却折射治理理念与执政温度。今年初,我省将“文明公厕培育行动”作为提升城市文明能级、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抓手,以“小切口”撬动“大文明”,让“方便之处”更便民。
贵阳市南明区箭道街公厕,智慧厕所管理系统和智能监测系统对空气质量指标实时监测。一旦指标超标,香氛系统将自动启动,及时改善空气质量。赵松摄(影像贵州)
“小空间体现大文明。我们把公厕建设作为检验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省级层面已建成600个文明示范公厕点,带动我省各地新建改造城市公厕上千座。这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而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升级。
在铜仁市,部分街道上的公厕仿侗族建筑特色设计,墙面绘上了精美的苗绣图案,装上了介绍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中英文展板。“我们走访了全省数10个特色村寨,采集了上百种民族图案。”全省公厕改造设计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团队把苗绣的繁复精美、侗族建筑的榫卯结构、水族马尾绣的独特工艺等融入设计中,“尽量让每个公厕都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的微缩展厅。”
与此同时,智能化正在成为贵州“厕所革命”的新亮点。在贵阳市南明区,新改造的9座公厕均配备了智能管理系统。第三卫生间内加装的“一键式紧急呼叫装置”,可实现突发情况的即时响应;恒温热水供应系统确保二十四小时热水不断;智能感应烘手设备、自动取纸机等人性化设施一应俱全。
在资源整合上,一场“厕所共享”行动也正在全省铺开。截至目前,通过政策激励与引导,全省已有3090余座沿街商铺、商场、企事业单位及党政机关内部厕所向公众开放,有效缓解了城市“如厕难”问题。
黔南州荔波县小七孔景区,今年“五一”假期,游客量创下历史新高,但景区公厕前大排长龙的场景却不见了。这得益于当地创新的“厕所共享开放联盟”。
“旅游旺季,景区公厕前总是排起长队,这个问题困扰了多年。”荔波县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初,该县发动景区周边的宾馆、餐馆、商铺等开放内部卫生间,形成“厕所共享开放联盟”。游客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找到最近的可用卫生间,“15分钟如厕圈”已基本形成。
毕节市七星关区将公厕管理深度融入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网格员每天都要对辖区公厕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立即通过“文明随手拍”平台上报,责任单位将在48小时内反馈整改,形成了“群众监督—平台派单—部门整改—群众评价”的全链条闭环机制。
数据显示,全省已发现并整改公厕问题3732个,整改率达98.4%。这场“厕所革命”不仅改变了硬件设施,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新的文明风尚。
在黔东南州雷山县的一所小学,五年级学生王雨欣正在描绘心中的文明公厕,“我画的是有苗绣图案的公厕,外面开满鲜花,还有供老人休息的长椅。”在最近举办的“我是文明小卫士”活动中,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理想公厕,用作文记录身边的变化。
近年来,我省将“厕所文明”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整个家庭文明素养的提升。潜移默化中,文明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晚上10点,遵义会议会址景区保洁员刘阿姨正在做最后的检查,她认真地擦拭着每个角落,补充洗手液和厕纸,“现在如厕游客的素质提高了,地面更干净了,设施损坏也少了。”
从景区到街区,从城市到乡村,这场发生在“方寸之地”的深刻变革,正重塑着各地城市的面貌、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温润着文明的底色。
|
| 责任编辑:李婷 |
|
|
|
|
|
|
| 大国厕梦 |
 |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先生,常说一句感叹的话:“我们忽略厕所太久了。”人类诞生之后再没有离开过厕所,生命健康和生活尊严都与厕所密不可分。但人类长期为吃饭 <更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