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上海公厕极简史(二) |
加入时间:2019-01-17 来源:上海热线
|
|
|
|
|
2017年的时候,四川北路和海宁路交界处已是一片工地,在工地旁边,能找到这座公厕。家住同昌里的鲍大爷80多岁了,他回忆说,这座公厕在解放前建造,他小时候一直上这座厕所,这么多年它的整体结构似乎没有变化,只是内部水泥地换成了瓷砖,两条便池上加装了挡板。
鲍大爷的记忆与历史资料基本吻合,在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可于海宁路北面的一条巷内找到一座编号为“98”的厕所,它就是海宁路公厕。从1947年算起,这座公厕已有70岁。
在上海市档案馆有一份《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总办处关于建造公共厕所事往来函》,其中在1942年8月25日至1943年1月29日,有多封关于在海宁路建造公共厕所的函。虽然无法确定函中提到要建的公厕就是现存这座,但如果真是它,那么海宁路公厕还可以大几岁。
没有臭味,构造悠久
2015年的时候,因海宁路公厕申请历史保护,由于体量太小未获批,而引发了一系列讨论。一位从事保洁工作的许师傅表示,这座公厕为周边居民生活还是提供了很大便利,他当班的8小时内,如厕的居民平均不会少于200人次。
更奇特的是,这座老公厕并不臭。“这得益于通风排气设计,值得业内学习。”相关专业人员指出,该公厕高耸的尖顶和设置在顶层两端的木制百叶窗,可以借助自然的空气流通,把臭气拔到顶层,并排放到厕所外。其独特的“无异味”设计被借鉴到了多伦路25号等处公厕的改建中,而同样历史悠久的东长治路690弄公厕(1920年建成,后历经多次改造)的基本结构也与其一致,说明这是一个当时“流行”的公厕设计方案。
上海市公厕协会有一份2015年的专家论证意见,该意见认为,海宁路公厕体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公共卫生建筑的特征,历经近七十载使用,曾经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服务作用,是研究厕所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建议进一步对该厕所进行研究和价值评估。 |
责任编辑:李铁民 |
|
|
|
|
|
|
大国厕梦 |
 |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先生,常说一句感叹的话:“我们忽略厕所太久了。”人类诞生之后再没有离开过厕所,生命健康和生活尊严都与厕所密不可分。但人类长期为吃饭 <更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