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庄村是邢台市邢台县将军墓镇一个偏远的山村,全村仅58户人家。记者来到该村时,发现家家户户都没有厕所,村民们都到公共厕所如厕。今年,该村沿公路两侧新建了4座公共厕所,每座厕所有6个厕位,每座厕所的建设费用为3万元。
当记者提出家中没有厕所方不方便的问题时,村民张秀江笑了笑说,“没什么呀,我们之前一直用公共厕所,这次新改建的公厕干净卫生,比以前好。”
以前,这个村每户在自家院外砌有旱厕,一进村便臭气萦绕。2004年,该村在进行村庄面貌整治时,拆掉了各家的旱厕,修建了公共旱厕。虽然村庄面貌和卫生状况有了改观,但又脏又臭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今年该村在改厕时修建了三格式公共卫生厕所,还聘请专人每天定时清扫,彻底解决了公共卫生隐患。
建好新公厕后,便液的处置一直是村党支部书记郭二堂的一块心病。为此,他找人修好了村里废弃多年的一台农机,打算用它来抽公厕便液,运到山上去浇果树。第一次抽取时,郭二堂便释然了,“我用大喇叭广播了一下,结果,很多村民自发排队领取这些废物用于还田施肥。”
三格式化粪池技术,是一种成熟的粪污处理办法,粪便在其中经过密闭截留沉淀与发酵,能杀死虫卵和病原体,经过30天以上的发酵,可作为有机酵素肥。郭二堂告诉记者,这种小型卫生公厕密封性好、防臭、省水,很适合偏远山区,在改善卫生的同时又发展了生态农业。
在保定市易县小龙华村,村民杜云芳对新改的厕所赞不绝口。当地把改厕同庭院绿化结合起来,在四格式化粪池上方种植冬青,经处理的便液微渗引入菜地,既利用了资源,又美化了庭院,受到群众欢迎。
我省属严重缺水省份。省乡村旅游协会秘书长李金平建议,在农村“厕所革命”中,要特别注重节水,因地制宜选择改厕模式,同时利用好粪便资源。可以将“厕所革命”和粪便资源化利用结合起来,探索环保产业和生态化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本文摘自:河北日报《因地制宜改厕 群众才会说好》
河北日报(2019年12月28日第0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