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刘国兰几乎每天都会帮村民将垃圾分类称重。记者 徐秋颖/摄
今年52岁的刘国兰当上了环保志愿者,这源于村里来了一个博士团。他们一行12人,深入乡村腹地,开展田野调查,将农村改厕、垃圾、污水统统纳入乡村治理方案。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距离刘国兰家门口咫尺之遥的荒地如今绿意盎然,成为资源化中心的试验田,负压泵房、资源化处理槽以及管道滴灌施肥的3亩农田。
这是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乡村环境卫生研究团队自主研发,在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杭桥村建立的第一个面向资源化的乡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负压马桶用水量仅0.5升
首批科研试点是杭桥村14组的20户人家,刘国兰家也是其中之一。
2017年3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彬带领科研团队来到杭桥村,此时,该村已于2008年全部完成三格式化粪池改造。
杭桥村党支部书记薛建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在政府的推动下,村里陆续开始改厕,2010年时,在三格式化粪池基础上进行四格式化粪池改造,多了一格黄沙和石子过滤,但因成本过高,效果不明显,最终只改了20多户。
刘国兰家的旱厕跟随村里改厕运动被“搞掉”之后,厕所搬进了三层洋楼内,装上了抽水马桶,只是粪污积满后溢出,她必须自己进行清掏。
令人忧心的是,改厕完成后个人环境卫生提升了,但村容村貌仍未得到明显改善。村中仍有65%的厕所污水直排入河,整村的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和小规模家庭养殖污水全部就近排入周边明渠或田地,生活垃圾和秸秆则随意丢在路边,“风一吹垃圾飞满天”。
2017年10月,刘国兰家厕所开始二次改造,她将负压马桶装在她所居住的二楼,将二楼原来的三格式化粪池的抽水马桶放在了一楼。外观看起来,两个马桶并无差别,冲水时,负压马桶声音略大。
不过,负压马桶仅仅需要一纸杯水(0.5升)就能冲洗干净,用水量仅是普通抽水马桶的十分之一,并且因负压管道压力作用,没有马桶反味的困扰。
后期维护精准简单
另外,刘国兰不用再清掏化粪池,粪污被负压管道收集至负压泵房,经过滤后流入资源化处理槽,经处理的粪污变为氮磷达标的有机肥由滴灌管道还田施肥。“整个过程形成闭合链条,没有污染,没有浪费,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钱婷婷表示。
“由于三格式化粪池混入了大量水,粪便被稀释,经发酵后的粪渣氮磷浓度达不到肥料标准,肥效不稳定,往往被农户舍弃,甚至不如旱厕的粪便还田率高。”科研团队中负责设备研发的博士生施云鹏解释称。
除此之外,后期维护则基本不需要专人看护,每户马桶中安装的负压排污阀和GPRS在线式负压控制器,使得技术人员通过手机App即可监控设备运行情况。“如有用户保修,能立刻找出问题,及时维修。”他介绍说。
相比粪污之类的黑水,日常生活中70%的废水属于灰水或清灰水,比如洗澡洗菜洗衣等生活用水,值得注意的是,灰水和黑水的处理是截然不同的,分开处理成本会低很多。
“由于灰水本身氮磷含量很低,完全可以利用大自然本身的消纳能力,我们设计将灰水管道延伸至每户自家后院,经过去渣隔油池的过滤,可自然沉降或灌溉植物。”钱婷婷介绍,在城市则是黑灰水集中至污水管网,最终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量巨大。
并且,负压管道直径仅50毫米,无需深埋,遇到乡村复杂地形可壁挂,其建设成本仅是城市地下管道的三分之一。
村民支付意愿有待提高
然而,设备再先进,方案多周详,如果村民不认可,则难以成行。
施云鹏曾在试验期为一位独居老汉将旱厕改为三格式化粪池,没多久就被老汉砸了,“还是习惯旱厕,施肥更方便。”
为了更新村民观念,争取认同,范彬的研究团队挨家挨户做工作。老家就是如皋本地的杨丽君深有体会,“老年人会觉得改厕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年轻人支持率更高一些。”
在杨丽君家里,有政府改造的三格式化粪池也保留了原来的旱厕,父母用旱厕,她回家用马桶,清掏化粪池的次数则取决于她回家的频率。
比习惯现代化如厕方式更难改变的是,村民愿意为此支付费用。
范彬介绍,科研试点的资金全部来自科研经费,厕所、污水和垃圾都包含在内,投资成本约为15000元/户,运行成本只需大约200元/户/年。
科研团队也对村民进行了支付意愿的调查,后期是否愿意为此支付费用,结果是“一个看一个”。
即将在杭桥村开展的二期项目将覆盖全村500户村民,从科研试点到系统工程并不容易,第一关就要解决资金问题。
范彬认为,改厕应从立法上予以厘清各方责任,明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个人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现在政府都是无限责任,事实上,政府只能承担有限责任。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在农村的投入,落实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政策,另一方面还应通过立法和宣传教育,让得到优质服务的村民尽自己的义务。
“改厕最终改善的是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但问题是老百姓没有把它当成自己的事,这无形中几乎增加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成本。”范彬表示,富裕后的村民迫切需要提升生活水平,因此他们有支付能力,也应该主动积极地支持、配合这项工作。
垃圾分类培养“知识村民”
与厕改同时推进的还有垃圾分类处理,这项工作需要村民有垃圾分类意识和更高的配合度。
在杭桥村村委的支持下,村民议事厅变身厕所革命小课堂,博士生张玉精心制作厕改以及垃圾分类科普ppt、宣传页,从入户宣传到集中宣讲,甚至利用元宵晚会编排环保节目,教村民认识垃圾种类,学会分类,号召村民将垃圾干湿分离、分类投放。
刘国兰就是在一次宣讲会上被打动的,宣讲会结束后她主动询问是否需要人帮忙,于是,她成了杭桥村垃圾分类房的志愿者。
村民在家将垃圾分类好带去垃圾分类房,路过她家喊一嗓子,她去垃圾站帮忙称重、在登记簿上记录重量、垃圾类型,积累到一定积分,村民可以兑换日常生活用品。
说起垃圾,刘国兰俨然已是“知识村民”中的一员,“没有办法再生利用的其他垃圾最多,定期由镇上垃圾车收走统一处理,可回收的塑料瓶和玻璃瓶则会收好到镇上卖掉,有害垃圾最少,大多是农药瓶。”
现在,杭桥村路边随意倾倒的垃圾进了垃圾分类房,道路两边绿树成荫。村里前屋后院的明渠只有雨水,河水重新恢复清澈,村民们又养起了鱼。原标题《农村改厕的“如皋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