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印度搞场“厕所革命” |
为啥还真不单纯是硬件问题 |
加入时间:2019-12-20 来源:地球日报
|
|
|
|
|
对于大多数现代文明国家来说,让国民享受干净清洁的厕所不是啥难事,但对于印度来说,这事儿却没那么简单。
印度总理莫迪在纪念甘地诞辰150周年活动上高调宣布,印度在推行“清洁印度”(也称“厕所革命”)短短五年内建造了超过1亿个厕所,让99%的农村民众实现“厕所自由”。在甘地家乡古吉拉特邦发表演讲时,莫迪宣称露天如厕现象在印度已成为历史。
然而,莫迪这边话音未落,“打脸”立刻就来了,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印度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仅有71.3%的农村受访家庭表示能用上厕所。其中3.5%的受访者表示,尽管有厕所,却从来没用过。
报告强调,一些邦的情况更加糟糕。例如在奥里萨邦,超过50%的家庭没有厕所,人们仍在露天如厕。当然,报告给总理找了点面子回来,称与2012年仅40.6%的厕所覆盖率相比已有重大进展。
在印度搞一场“厕所革命”为啥这么难?相信看过前几年一部热映的印度宝莱坞电影《厕所英雄》的人会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在印度,修厕所有时还真不是硬件问题,而是个信仰问题。很多印度人坚持认为在家中修建厕所并如厕是不吉利的,会给家庭带来厄运,而在印度教尊崇的《摩奴法典》中,就鼓励信徒“在远离自家的房屋的大自然排泄”,并认为这样是最为清洁和卫生的。
家里上厕所不吉利,野外随地大小便更健康?这样的观念在今天看来简直奇葩,但如果放到历史中去看,你会发现它其源有自——在世界各大古文明中,印度的纬度是较低的,相比于处于温带的其他文明,印度文明更直接地遭遇了传染病的威胁。有猜测认为,印度最古老的哈拉帕文化的神秘消失,可能就与传染病的流行有关。
传染病的流行甚至深刻影响了印度文化的形成,从印度教的湿婆信仰、佛教中的轮回说当中,我们都能窥见这个古文明在疾病肆虐威胁下的那一丝无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处理传染病的重要病原——排泄物,是印度人民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在现代排水设施尚未出现的古代,到“远离自家房屋的大自然排泄”,至少好过像中世纪欧洲一样在家中如厕,然后把秽物排到大街上。
所以,如果你穿越回古代,公平地审视当时各大文明处理如厕问题的方法,没准儿会认为印度的处理方式还算挺卫生的。而正因为如厕这件事情对古印度来说如此重要,他们才将其固化成为了一种信仰:在家里如厕是会遭灾的,想方便必须去外面。其实,类似的如厕方式在其他较为湿热的古代国家也很常见,比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日本,就习惯于将厕所建在远离住所的地方,方便完了还要进行一定的处理。
但历史跟印度人开的一个玩笑在于,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与生活需求紧密相连的。欧洲近代城市排水系统之所以能不断完善,正是由于黑死病、伤寒、霍乱等等瘟疫的不断侵袭,让欧洲人不惜重金打造了自己城市的下水道系统,并养成了现代化的如厕习惯。
最典型的例证是,1854年伦敦爆发严重霍乱后,伦敦市政府下决心整治城市下水道系统,几乎“把伦敦所有街道的土都翻了个遍”,同时期的欧洲国家也在进行类似的革命,于是才有了雨果那句著名的“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的论断。
反观文明古国印度,由于太早将解决如厕问题的“土办法”固化到了信仰当中,反而丧失了推动这次革命的动力。时过境迁,当其他文明如厕方式都飞速发展,回过头来再看,人们发现印度这个当年的卫生“优等生”如今反而落后了。
实际上,莫迪号称让99%的农村民众实现“厕所自由”的说法很可能并非吹牛——“厕所自由”是实现了,但大量印度人尤其是老年人,“自由”地不愿意使用厕所。对于这种情况,莫迪政府恐怕也是没招,毕竟他们是在跟一项上千年的文化传统作战。 |
责任编辑:李婷 |
|
|
|
|
|
|
大国厕梦 |
|
世界厕所组织发起人杰克先生,常说一句感叹的话:“我们忽略厕所太久了。”人类诞生之后再没有离开过厕所,生命健康和生活尊严都与厕所密不可分。但人类长期为吃饭 <更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