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气溶胶
很多人喜欢在卫生间存放84消毒液、除味剂等化学品。但由于卫生间空间相对狭小,空气流通性较差,一些化学品很容易扩散形成气溶胶。长期或高浓度吸入这些气溶胶,轻则刺激呼吸道,重则诱发细胞病变。
那么,马桶的使用带来的生物气溶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冲马桶可不是小事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已被大家广泛了解。空气传播即气溶胶(≤5微米)颗粒传播或扩散大于1米,是最难预防和控制的传播方式之一。如此小的颗粒物传播,可能侵入人体的呼吸道中部,甚至到肺部。由于病原微生物多存在于感染者产生的粪便或呕吐物中,而它们多数通过马桶排出,使得马桶成为病原微生物传播扩散的重要媒介之一。
20世纪50年代,冲水马桶可能产生生物气溶胶就被科研人员提出。研究人员在马桶周围捕捉到受重力影响下落的气溶胶颗粒,还发现生物气溶胶在空气中的含量随着马桶冲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随后,研究人员对马桶内的水进行检测,发现随着冲水次数的增多,马桶水内的微生物含量逐渐降低,下降浓度可达到99%。这听起来是一个好消息,不过,尽管冲水能够减少水中的微生物数量,仍然会有大量微生物附着于马桶内的水面和侧壁上,有可能通过后续的冲水继续传播至空气中。当然,空气中的生物气溶胶浓度也有所降低,大约能下降50%~60%。
不同的马桶类型有没有区别呢?研究人员指出,相较于直冲式马桶,虹吸式马桶似乎会产生较少的生物气溶胶,其产生的气溶胶含量仅有具备同样冲水量的直冲式马桶的1/14。
不同的冲水方式有没有区别呢?研究人员针对开盖和关盖两种冲水方式进行试验,发现开盖冲水后在马桶上方检测到的细菌浓度是关盖冲水的12倍多,而且冲水后1.5小时还可以持续检出。与开盖冲水不同,关盖冲水可能降低微生物扩散到空气中的浓度,但更可能污染马桶座圈和马桶盖等皮肤可能会接触到的部位,表面污染同样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教你几招防护措施
对卫生间内部和马桶的清洁是有效的防护措施,尤其应注意其与人体接触的表面,如马桶座圈、马桶盖等。
控制好卫生间的温度和湿度。大部分微生物对温度、湿度都非常敏感。但卫生间的温度和湿度较难控制,因此对卫生间定期通风能够有效调节温度和湿度,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
当在家庭成员中发现有罹患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时,应尽量分开使用马桶或卫生间,或者在患者使用完后关盖冲水并及时对马桶进行消毒,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环境微生物室 |